近日,航拍阿坝州小金县美兴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阿坝州发展改革委供图
埋设管网、安装设备……5月2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及配套管网灾后恢复维修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
当前,阿坝州正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城镇污水处理率是建设指标之一,也是该州目前唯一未达标的一项。阿坝州明确,要在今年8月底实现相关建设指标全部达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阿坝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23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马尔康市召开,同时召开的还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集中攻坚动员部署大会。阿坝州在会上定下目标:力争今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涉及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任务,共36项建设指标。面对考题,阿坝州如何作答?
考题一:
治理提效,如何稳步提升整体生态功能?
5月20日,若尔盖县辖曼镇,“生态保护志愿队”出动了。党员志愿者戴上“红袖标”,沿黄河岸进行巡查,主要排查破坏生态、偷盗泥炭、碾压草坪等行为。
“我们有7支村级志愿队,还制定了黄河沿线巡逻方案,大家轮流去给树苗浇水、补植补种、维护网围栏等,顺道清理黄河沿岸的垃圾,带回城镇集中处理。”辖曼镇镇长泽仁东周说。
生态保护的理念在若尔盖全县落地。目前,若尔盖县封育林和退化林修复两大补植造林建设分别达到1.8万亩、3.6万亩,完成率达到100%,黄河干支流生态防护带植灌已全面完成。“确保林草植覆盖度逐年增加。”若尔盖县副县长杨勇表示。
加快推进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是阿坝州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建成建好黄河干流174公里、近2.7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去年4月,阿坝州正式启动黄河干支流域生态防护带建设,锚定“两年建成、三年管护、五年见效”目标,采取统筹干支联动、整体推进的策略,重点在黄河干支流域宜林宜草区域分期分批开展种草植树行动。
阿坝州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持续深入推进“七大保护行动”“七大治理工程”,有效管护天然林5580万亩,完成营造林1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巩固7.8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33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00万亩,确保了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数量不减、质量不降,整体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考题二:
品质提升,如何不断叠加生态优势?
初夏时节,汶川县漩口镇赵公村,庭院错落有致,花木交相掩映。这跟赵公村监委会主任张涛记忆中的村子可不一样。“从前村里可以说烟囱林立,工业污染严重。”
经过关停污染工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赵公村环境焕然一新,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生态宜居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展起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养圣地。
全面贯彻“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汶川县按照“护生态、培产业、稳就业、促增收”的原则,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保护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经成功创建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省级生态县。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源头的阿坝州,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聚焦提升品质,不断叠加生态优势,阿坝州已有思路。
“要聚焦‘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着力抓好人居环境改善,特别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与美丽阿坝建设相结合,不断叠加生态优势,擦亮‘生态绿’底色。”阿坝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勇表示。
目前,阿坝州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指引,推动全域各市县谋求绿色发展,常态推进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5+2”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全州林草综合覆盖度达到85.6%,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县5个。
考题三:
经济提速,如何既要生态绿又要产业兴?
在茂县赤不苏工业园区,四川希望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繁忙。“我们正在抓紧生产氯酸钠,这些产品远销日本、巴西及东南亚国家。”该公司总经理赵明云介绍,依托茂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公司在赤不苏河流域开发了梯级电站并投运5座,总装机容量55000千瓦,通过水电资源就地转化,氯酸钠年产量已达到7.7万吨。此外,园区所有企业生产用水均循环利用,厂区不留排污口,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
这是阿坝州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既要生态绿又要产业兴,阿坝州正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当前,阿坝州立足清洁能源禀赋优势,稳妥发展水电产业、积极推进光伏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能,着力打造“水光风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体系,聚力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高质量发展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本质要求。”阿坝州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阿坝要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着力打通资源比较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的通道,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